“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,既要植根考古的‘泥土味’,也要挖掘遗址‘新活力’。”7月16日,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开馆,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以《中国考古遗址博物馆的现状和未来》为题作主旨报告,解读考古遗址保护与博物馆建设的融合互促,并对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展览创新、服务优化、数字化传播等提出意见建议。
“所谓‘泥土味’,就是聚焦考古工作的科研属性、遗址本身的文化特色,以‘接地气、有分寸、见微知著’的方式展览呈现。”刘曙光表示,考古遗址博物馆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阐释主体,首要目的是对这些遗址本体及其出土(附属)的可移动文物进行有效保护、收藏、研究和展示,关键在于考古发掘成果的保护和考古发现价值的展示传播。
刘曙光认为,相比于其他博物馆,考古遗址博物馆不是孤立地、鉴赏式地研究单个器物,而是要着眼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,直观展示考古调查、发掘、研究的渐进性和阶段性,生动展现中华文明的形态特征和技术成就。“如同黑土地、黄土地孕育不同的庄稼,每片遗址都独一无二,必须精准传递这份独特的地域基因。”
展开剩余37%刘曙光还十分关注博物馆展览的创新表达,特别是要用“展演式展览”让考古遗址绽放“新活力”。所谓“展演式展览”,即善用数字技术、创新展陈方式、重视交互体验,精心营造历史发生的空间氛围,让观众单向看展变为双向参与、深度体验。“这种模式已在美术馆、艺术馆广泛应用,其沉浸式、互动性的特质,与考古遗址博物馆的资源禀赋天然契合。”
“比如说,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可以围绕魏碑书法艺术设计互动场景,让观众亲身体验文字书写或拓印。”刘曙光建议说,希望博物馆深入挖掘文化遗址、历史人物的背后故事,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等手段,有机整合现场表演、展览空间叙事等元素,切实增强观众身临其境感,让尘封的历史可感、可知、可参与,打造更具用户黏性的文化品牌。(洛报融媒·洛阳网记者 赵晨熹 郭旭光 实习生 潘晨曦 文/图)
发布于:北京市优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