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选中西医内科主治还是纯中医?中西医内科主治执业范围到底有什么
我之前也是在纠结报考中西医内科主治还是中医内科主治,生怕选错了以后变更执业范围麻烦,毕竟这关系到以后能干什么、能走多远。后来扒了政策、问了前辈,还是选了中西医内科主治
我决定选报中西医主治,是因为执业范围相对广一点,尤其是基层医院,个人认为之后这部分的需求会比较大:
中西医主治既能通过西医视触叩听、化验(血常规等)、影像(X 光等)、心电图,及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分别开展疾病诊断,也能运用中医中药(汤药等)与适宜技术(针灸等)、西医处方及操作治疗,更有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(如高血压西药配辨证中药、肿瘤化疗后中药减毒),还能以 “治未病” 理念做健康咨询、管理慢性病(糖尿病等)并开展健康教育,诊治覆盖呼吸、心脑血管、消化等多系统常见内科疾病及肿瘤辅助治疗、失眠等病症。
当然我的报考思路只是一个参考,大家也可以再多看看多问问。我下面主要说一下中西医主治考试内容和备考经验分享,希望对参考明年考试的同学们有用。
二、各科分值怎么分布?哪些是必抓的重中之重?
展开剩余87%先说下我的基础:纯靠死记硬背通过了执业医师和主治考试(非学霸),本科时,中药、方剂、四大经典这些课学得特别吃力,期末分都不高。不过西医部分我学得还不错,分数基本都在80+。你们可以参考下我的情况:
1. 基础知识:占比高但别死记硬背
● 占比&重点:这门是中医的底子,分值给得很实在——方剂学(30%)>中医基础理论(20%)>中药学(10%),这仨加起来就占了60%,绝对的重中之重!剩下四大经典(《内经》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《温病学》)各占5%,虽然占比不高,但常出“细节题”,不能完全放弃。
● 我的备考经验:
方剂学:别傻背“组成+功效+主治”,我当时用“方歌+对比记忆”,比如“桂枝汤”和“麻黄汤”都治表证,一个“有汗用桂枝,无汗用麻黄”,这样记不容易混;
中基:阴阳五行、藏象经络这些核心概念,别硬啃课本!我当初听唐唐老师的课,她用“日常例子”讲抽象概念,比如“心主血脉”就像“水泵给全身供血”,瞬间就懂了;
中药:重点记“性味归经+特殊功效”,比如黄芪“补气升阳,固表止汗,利水消肿”,特殊功效“固表止汗”常考;
四大经典:不用全看!抓《伤寒论》的“六经辨证代表方”(如小柴胡汤治少阳病)、《金匮要略》的“杂病辨证要点”(如胸痹的“阳微阴弦”),温病学记“卫气营血辨证传变特点”,足够应付考试了。
2. 相关专业知识:中西诊断“桥梁课”,必须打通思路
● 占比&重点:这门是连接中医和西医的关键,中医诊断学(35%)>诊断学基础(30%),俩加起来占65%,剩下的医学心理学、医学伦理学、卫生法规加起来才35%,明显“轻小头”。
● 我的备考经验:
中医诊断学:望闻问切是基础,但重点是“辨证”!比如“气虚证”的表现(神疲乏力、少气懒言、自汗)、“血瘀证”的舌脉(舌紫暗、脉涩),必须烂熟于心;
诊断学基础:西医的“检体诊断”(如心脏听诊杂音、肺部叩诊实音)和“实验室检查”(血常规、尿常规、心电图判读)是重点,尤其是“心电图”——正常心电图、房颤、心肌梗死这些图形,我当时每天花10分钟看图,考试时真遇到了!
卫生法规等:别花太多时间,考前1周突击“高频考点”,比如《执业医师法》里的“权利义务”“医疗事故处理条例”,刷题时记个印象就行。
3. 专业知识:高分值系统必须啃透
● 占比&重点:这门直接考临床能力,呼吸系统(15%)、循环系统(15%)、消化系统(15%) 三巨头平分45%,绝对是“得分大户”!其次是泌尿系统(13%)、血液系统(10%)、代谢与营养疾病(10%),这几个加起来也占33%,剩下的神经、风湿免疫等占比小,但也不能完全放弃。
● 我的备考经验:
重点系统疾病:必须“中西医双管齐下”!比如慢阻肺(COPD),西医要记“病因(吸烟、空气污染)、临床表现(咳痰喘+桶状胸)、诊断(肺功能检查FEV1/FVC<70%)、治疗(支气管扩张剂+糖皮质激素)”;中医要记“病位在肺,涉及脾肾,辨证分型(痰浊壅肺、肺肾气虚等)+代表方药(二陈汤、金匮肾气丸加减)”。我当时把每个重点病做成“表格对比”,左边写西医,右边写中医,复习时一目了然;
新增疾病注意!2025年考纲新增了“慢阻肺急性加重期、肺栓塞、糖尿病肾病”这些,考试很可能出“新考点题”,务必用最新版教材(比如人卫2025版)复习,别用旧资料!
4. 专业实践能力:案例分析“拦路虎”,多刷题是王道
● 占比&重点:这门全是案例分析题,而且疾病分布和“专业知识”完全一样(呼吸、循环、消化占大头),但考察的是“活学活用”——给你一个病例(比如“患者男,55岁,吸烟30年,咳嗽咳痰10年,加重伴呼吸困难3天”),让你从“诊断、鉴别诊断、中西医治疗”一步步分析,特别考验临床思维。
● 我的备考经验:
刷真题!刷真题!刷真题!重要的事说三遍!案例分析题的“套路”很固定,比如“先问诊断(必须写全中西医诊断),再问鉴别诊断(排除相似疾病),最后问治疗(西医方案+中医辨证论治)”,我考前把2019-2025年的案例分析题刷了3遍,慢慢就摸出答题逻辑了;
人机对话注意!这门考试是“答题不可逆”——点了“下一题”就不能回头改,所以遇到不会的别死磕,先标记跳过,最后有时间再回来看。我当时用阿虎题库的“模拟考试”练了1个月,完全模拟人机对话场景,考试时一点都不慌。
三、我的“上岸攻略”:基础差也能照着抄!
前面说了,我中医底子差,西医还凑活,靠着这点“家底”,我一次过了医师和主治,所以别慌,基础差也能逆袭!
1. 备资料:“少而精”比“堆成山”有用
● 教材:官方那本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(中级)》大厚书,我买了但没看——太厚太杂,抓不住重点!直接用阿虎双色笔记,中医部分把中基、方剂、中药的重点都标红了,西医部分用表格整理疾病,比看课本省一半时间;
● 网课:西医部分我基础好,没看网课;中医部分“基础太差”,试听了好几个老师,最后跟了唐唐老师——她讲方剂时会做“对比总结”(比如“解表剂里,桂枝汤vs麻黄汤的区别”),讲四大经典会挑“核心条文”(比如《伤寒论》“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”),还会教“记忆口诀”(比如“肝心脾肺肾,对应木火土金水”),我这种“记性差的”居然能记住!另外,B站“张博士医考”的《四大经典速成课》(3小时版)可以当“零食课”看,考前过一遍,足够应付考试了。
2. 刷题:阿虎题库“亲测好用”,这3点帮你避坑
备考时我纠结了好久题库,最后选了阿虎,用了3个月,提了不少分,真心觉得这钱花得值!客观说下优缺点,帮你们避坑:
阿虎的3个“核心优势”(不是吹,是真顶用)
(1)题目质量:贴合考纲,真题率高
● 分类细:按“章节+考点”划分,刷题时一眼就知道练啥,不会“瞎刷一通”;
● 解析绝:这是我最看重的!不只给答案,还会有配套解析,帮你“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”,下次遇到类似的题就不会错了。
(2)功能实用:精准提分,不做无用功
● AI错题推送:每天免费推10道“高频错题”,我刷了1个月,发现这些题都是考纲里的“黄金考点”,比盲目刷100道题还有用;
● 收藏功能:遇到自己经常错的题,直接点“收藏”,后期复盘只看收藏题,比自己整理错题本省10倍时间;
● 模拟考试:完全还原“人机对话”场景(答题不可逆、计时),我考前1周每天练1套,考试时节奏把握得死死的,跟平时练习一样,一点都不紧张。
(3)性价比高:一次购买,管到上岸
● 价格还行,是我能接受的程度;
● 更新快:2025年考纲一变,阿虎立马更新了考纲内容,不用自己费劲找新题,省心。
(4)阿虎题库“下载+购买”流程(手把手教,别买错)
很多考生怕买到“假题库”,直接说官方流程:
● 下载APP:手机应用商店(苹果App Store、安卓华为/小米市场)搜“阿虎医考”,认准“官方认证”标识!别从第三方网站下,防病毒;
● 注册登录:用手机号注册登录;
● 找题库入口:登录后点“题库”,在“卫生资格-中级职称”里找“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”(注意!别选错“全科医学”或“中医内科”);
● 购买:付款后题库永久有效,随时能刷。
最后想说:备考别焦虑,找对方法+坚持就够了26年4月考试的同学们,现在开始准备刚刚好!别拖延,别纠结,选对资料、跟对老师、刷够题,下一个上岸的一定是你!加油!
发布于:广东省优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